如何利用税收避免“奥运低谷效应”?
摘要:从微观层面来看,承办奥运会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串联、调动的关键因素就是资金,包括资金的筹集和支付。...
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对奥运相关产业后续发展继续给予稳定的政策支持,能够有效避免“奥运低谷效应”。
奥运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意义已远远超越单纯的体育层面,更具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税收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杠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奥运会的关系也日渐亲密。
回顾过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可谓是现代奥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水岭。此前的多届奥运会基本都属于“赔本赚吆喝”,在财务方面均出现了巨额亏损,其中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1届奥运会最具典型意义。这场奥运会出现了10多亿美元的巨额亏空,致使该市纳税人承担了30年的奥运特别税,直到2006年才不再缴纳,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蒙特利尔陷阱”(Montreal trap)。因此,1984年以前的各届奥运会,税收更多只是被当作提供资金保障的重要手段,对产业发展、收入分配领域发挥作用不大。直到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引入民间资本承办,才一扫此前的颓势,从此开启了奥运会盈利之门,打开了现代奥运会商业化运作的新纪元,也掀开了奥运与税收联系的新篇章。
从宏观层面来看,奥运会的举办是以国家财政为支撑的,而税收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实质上是汇聚民众力量,成就国家盛事。此外,国家层面实施恰当的税收扶持和激励政策,将极大程度地拓展城市中以奥运会为媒介的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吸引企业和个人以投资形式参与其中,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资金支撑。承办奥运会也会为主办国和承办赛事的城市带来商业、旅游、交通、地产和建筑等领域的商机,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经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带动税收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税收与奥运由此形成了相互促进的闭环式良性互动。
从微观层面来看,承办奥运会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串联、调动的关键因素就是资金,包括资金的筹集和支付。随着经济活动的产生,税收始终紧密相随,只是不同时期的影响和作用范围不尽相同。从以往奥运会举办国家和城市的经验看,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可谓是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
其中,正面经济效应主要集中在奥运会举办的前期和中期,前期表现为新增奥运投资对潜在经济增长点的促进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税收由于奥运因素取得的收入增长主要围绕新建场所和基建投入产生,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和建安行业;到了奥运中期,经济和税收的增长点发生转变,主要来源于奥运参与人员进入承办国带来的新增消费方面,其中以旅游业最为显著。
从理论上讲,奥运后期对税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旅游、体育、文化和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但在实际情况中,奥运前期对基建和场所等要素需求大幅甚至超额增长,可能会导致后期供求失衡,触发一系列负面经济效应,如价格不理性上涨,相关产业税源培育发展不足而收支失衡,赛后场馆设施闲置,局部经济衰弱甚至倒退等,即“奥运低谷效应”。历史上1998年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包括前文提及的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都是遭遇“奥运低谷效应”的典型例证。
如何避免奥运会的负面经济影响?以往主办城市的经验表明,政府可从国家层面实施得当的税收政策,以有效抑制负面经济影响。在奥运后期,以旅游、体育、文化和公共服务业为代表的产业占据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若对其施以持续刺激和政策扶持,能够弥补由于投资下降、场馆利用不足原因造成的财政收入缺口。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就是克服“奥运低谷效应”的成功例子,这两届奥运会都是凭借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对第三产业后续发展给予大量政策支持,以利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民间资本快速持续进入,从而促进了本国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和就业环境的稳定,保障了税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缓解了奥运后期的经济波动和低谷效应问题。
作者:成都市地税局干部、第三批全国税务领军人才